在民间的平均婚龄本来就已经被推迟到十七岁的情况下,要推行这项政策,并不算太难。或许没办法完全杜绝,但只要大多数百姓都有这样的意识,自然就可以潜移默化。
为此,编修馆主持的几份颇受欢迎的小报上,都刊登了相应的文章。
等这些事情都逐渐落实下去,报纸上的争论也落下帷幕时,开明十一年也走到了尾声。
开明十二年的开头,又是一件让贺星回始料未及的事。
中书令韩青上书致仕。
以韩青的年纪,自然早就可以致仕了。不过身在中书,身上的各种责任也不是那么容易抛下的,而大多数人也不会主动抛下。留在这里一天,就还是手握重权的宰辅之臣,一旦远离权力中心,就再也没有呼风唤雨之能了。
所以自古以来,帝王罢相常见,自己辞官的却不多。
就连贺星回也没想到,韩青会在这个时候辞官。
按理说,这些年来,他们也算得上君臣相得,共同推动了不少政策,将大越治理成了如今的模样。接下来还有许多的事要推行,怎么这个时候突然搜挑子了?
可是韩青显然已经打定了主意,上了奏折之后,便一直闭门不出,态度十分坚决。
贺星回让人带着太医去看过,他的身体倒是没有大碍,不过老年人身上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毛病,他称病不朝,贺星回也没什么办法。
思来想去,只好把瞿英叫来,让他去探望一下。
瞿英到时,韩青正在煮雪水烹茶,他忍不住叹道,"令公真是好兴致!"
"肩膀上的担子卸下来了,浑身轻松,自然做什么都有兴致。"韩青笑着招呼他坐下,也不免感慨道,"上一回这么悠闲,好像已经是几十年前的往事了。''
瞿英一听,就知道他去意已决,不由道,"令公激流勇退,实在是令人钦佩。
"瞿兄说笑了。"韩青微微摇头,"我不过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胆小之辈。从前,我眼看朝堂上的乱象,却是无能为力,好不容易等来明主,收拾乱象,又将大越治理成了如今的模样。我已经老了,失了锐气,没什么能帮得上忙的地方,就不霸占着位置了,也要让年轻人们出头啊!"
瞿英不由笑道,"令公这话,可是骂了好些人啊!"
韩青哑然失笑,"瞿兄正是一展抱负之际,因此有用不完的精神。我却觉力有未逮,只好先退一步了。"
其实说到年纪,韩青也只比瞿英大几岁而已。
可是和蛰伏乡野三十年,只为等一位明主的瞿英不同,他从来没有离开过朝堂,执掌中书省也有近二十年的时间。到今天,最初的理想已经实现了,甚至比他想象的更好,他便也知足地停下来,不再奢望更多。
这时候退下去,他这一生可以称得上圆满顺遂,没有任何不足。
于公,他已经完成了当年迎庆王回京时的所有想法。于私,因为他身在中书省,所以家中子侄一直难以往上晋升。特别是韩瑾之,他已经在外面转任过三次,打磨得十分纯熟,只差一个回京的机会。
既然如此,于公于私,他都应该退下来了。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韩青与瞿英对视一眼,彼此都心知肚明,但是谁都不会去说破。
虽然贺星回没有说过她的志向,可是她身边的近臣们,多多少少都能察觉到一点。特别是这两年,在立储一事上,贺星回的拖延态度实在太明显了。
为什么就是不肯立储?必然不会是因为想推袁嘉上位。如果她就是要立一个皇太女,这些重臣谁又能拦得住她呢?
迟迟不立,必然就是有别的缘故。
为了自己的名声,为了这圆满顺遂不会添上一分裂痕,韩青才选择了在这个时候退下去,不去面对那个时刻。
这份"自知之明"让他立于朝堂数十年不倒,也让他在最合适的时候做出了最合适的选择。
沉默片刻后,韩青笑着举起茶杯,"喝茶。"
瞿英抿了一口茶,站起身道,"既如此,下官这就回去上覆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