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天飞道:“都够用。”
周副台长对十四频道的态度已经俨然和先前完全不一样了,现在,谁也没办法轻视和无视他们了!
晚上。
网络和一些媒体以及业内人士都在分析《舌尖》成功的原因。
“为什么纪录片能火成这个样子?”
“这种场面,真的是前所未见,闻所未闻啊!”
“高清摄像机起了很关键的作用,那些镜头太精致了,所以给那些食材和美食加上了一层新鲜的光环,用一种全新的角度给展示出来了,观众们从没见过这么拍纪录片的,所以很买账!”
“不止如此,其实张烨的选材也好,我一直最佩服张烨的就是他的眼光和对市场的把握,太专业了,他从没有模仿过别人,而是把纪录片拍出了咱们共和国自己的特色,拍出了咱们国家自己的风骨和气质,这是《舌尖》能成功最关键的一点!看看那些镜头,看看那些镜头里展现的饮食文化和民族文化,张烨和他团队的诚意已经体现的淋漓尽致了,这种片子要是不火,那什么片子火?”
“素材很棒!”
“你们发现没有,其他很多纪录片大都是在科普,是在教育人,而《舌尖》不是,《舌尖》只是在记录一个故事,用最朴实的方法展现给观众,接地气的很,所以才能引起共鸣,勾起大家的回忆和味觉上最原始的渴望!”
“这部片子太经典了!”
“作为一挡电视节目的话,这绝对是殿堂级的,而作为一部纪录片的话,《舌尖》当之无愧是国内史上第一的纪录片!毫无争议!”
《舌尖》的口碑太好了,好到上到九十岁高龄下到**岁小孩儿都很爱看,好到有几个业内跟张烨关系不太好甚至还在网上斗过嘴的某些业内人士,今天都在公开场合对《舌尖》表露出了欣赏!
至于张烨自己,其实也花了一些时间分析了一下《舌尖》成功的原因,在他那个地球,《舌尖》是很慢热的,平均收视率也不如《好声音》,但在这个不样的地球上,很多事情都有了变化,比如在低迷市场环境下的《好声音》并不如张烨曾经那个世界的收视率,无论平均收视率和最高收视率都打了一些折扣,这是很多客观因素造成的,网络的转播就分流了很大一批观众,倒不是说这个世界上看《好声音》的人少了,而是被网络分摊了,好多人在网上看了《好声音》而没有看电视,收视率自然会低一些。而《舌尖》又因为张烨的加盟与宣传,因为这个地球上共和国国内在纪录片领域的文化缺失,让这部纪录片提前展现了“威力”!
——这些都是原因。
……
晚八点。
央视十四频道,《舌尖》开播。
第四集,《时间的味道》。
“时间是食物的挚友,时间也是食物的死敌。”
“为了保存食物,我们虽然已经拥有了多种多样的科技化方式,然而腌腊、风干、糟醉和烟熏等等古老的方法,在保鲜之余,也曾意外地让我们获得了与鲜食截然不同、有时甚至更加醇厚鲜美的味道。时至今日,这些被时间二次制造出来的食物,依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饮食,并且蕴藏着中华民族对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种特殊的感触。”
“秋日的清晨,古老的呼兰河水流过原野……”
……
广州。
某户楼房。
一家三口正在看十四频道,孩子才只有九岁。
“妈妈,好好看。”
“是啊,真是不错的。”
“我要吃火腿!”
“好,妈妈给你上网买。”
“我现在就要吃。”
“现在市场都打样了啊。”
……
天津。
某餐馆。
“这是嘛节目?”
“《舌尖上的中国》啊,你不知道啊?”
“真不错啊,看得我你嘛胃口大开啊!”
“我都连着看三期了!”
“张烨这配音还真稳重,好听!”
……
京城。
“球赛开始了!”
“看什么足球啊!看《舌尖》!”
“我晕,别啊,你回头从网上看啊!”
“那不行,感觉不一样啊!这种风格的纪录片,还是电视看有感觉,而且网上的转播视频得第二天才出来呢,我是一刻也等不了啊!这节目你看了就知道了,特别上瘾!根本停不下来!”
“真的假的啊?”
“哇,今天这期也很好看啊,快看快看!”
……
第二天。
周日。
张烨刚出门,就接到了范文丽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