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恐怖灵异>三国小术士> 分节阅读 70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709(2 / 2)

刘禅并没有忍住眼泪,哀声说道:“相父,之前禅儿不懂事,常惹您生气。如今禅儿已然知错,知相父所做一切都是为了禅儿,心中早就视相父为最亲之人,若你有何不测,禅儿在这世上再无依靠!难道说,在相父心中,禅儿并无半点份量?”

刘禅干脆放声大哭,委屈加彷徨的眼泪顺着眼角不停流淌,十分伤心的样子。诸葛亮开始皱眉黑脸,最后还是一声喟叹,难得摸了摸了刘禅的头,又拉起他的手,动情的说道:“臣本一介布衣酸儒,幸蒙先帝不弃,方有今日,饮水思源,怎能不记先帝之宏愿?圣上,臣渐老矣,定不能伴你一生,还望多思进取,莫让汉室倾颓。”

“我要相父长命百岁,不,不,长生不老!”刘禅哭着不放手,想到有一天诸葛亮也会离自己而去,心中惊恐无法言表。

诸葛亮耐心安慰道:“圣上,我虽不在,但你若按此文行事儿,可保蜀内无忧。”

说完,诸葛亮从怀中取出了一卷白绢,递给了刘禅,正是那篇后世广为传颂的《前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刘禅擦擦眼泪,仔细阅读了一遍,见诸葛亮将人事安排的一清二楚,心中稍安,却还是不放心的说道:“相父,我听闻曹叡颇有识人之才,不乏勤政之举。禅儿与之相比,自惭形秽,心中仍是不安。”

“呵呵,定然无妨,皇叔宝玉身在荆州,屡败魏军,此次出征,他念在诸多情分上,必会相助。”诸葛亮笑道。

一听这话,刘禅顿时眼前一亮,兴奋的拍手道:“若得四叔相助,任凭曹叡如何嚣张,也必败无疑。”

诸葛亮这么说,也不过是随口安慰刘禅而已,他根本就没考虑让王宝玉相助,因为他清楚王宝玉的心思并不在争夺地盘上,心心念念的只想离开这个时代。

保护刘备留下的基业,不能只是一味来保护刘禅,激流行舟,不进则退,只有替刘禅打下更多扎实的基础,他日百年之后,才能安然离开。

诸葛亮对刘氏王朝不仅是在尽忠,此时的刘禅在诸葛亮眼中也如同孩儿一般,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对于不成器的孩子,他们都希望能够赚取更多的资本,来保证下一代安然度过一生。

半个月后,诸葛亮率领三十万大军,进入汉中之地,并没有对曹魏立刻发动进攻,诸葛亮自负才华,一心想要报效朝廷,但却忌惮一个人物,正是多年隐忍的司马懿。

曹操活着的时候,司马懿没有太过突出的表现表现,也不算很有名气,但当日孙刘双方在南郡僵持之时,司马懿果断趁虚而入,所表现出的精明,让诸葛亮也不禁刮目相看。

当日诸葛亮跟王宝玉一起南征之时,王宝玉也曾经暗示过诸葛亮,将来的天下是司马家族的,从这方面论,司马懿也有帝王之相,通常而言,这种人多半有上天护庇,是个杀不死的存在。

给鲜卑轲比能的信,始终没有回音,信使也没了隐形,诸葛亮只能放弃让轲比能相助的想法,身在长安的司马懿,却是诸葛亮的心腹大患,能否除掉不说,避免争锋也不失为上策。

“司马懿深有谋略,必为我方劲敌。”诸葛亮道。

第1586章未行先扬

“我有一计,可令曹叡与司马懿生出罅隙,不复重用,还请丞相定夺。”一同跟来的参军马谡进言道。

“呵呵,但讲无妨。”诸葛亮笑道。

“早日便有传闻,曹操不用司马懿,因其有狼顾之相,早晚必成祸患,曹叡必定知晓此事,何不密遣人往洛阳、许都、邺城等处,布散流言,道其意欲谋反,如此曹叡生疑,或杀此人。”马谡道。

“狼顾之相一说由来已久,然曹氏历经三任君主,司马懿依然是屹立不倒,反而是步步高升,官途平坦,足见其毅力过人,行事滴水不漏,想必这个流言不足以动其根本。”诸葛亮说道。

“丞相,帝王多疑,这曹叡又颇有些铁腕,很少顾及颜面。试探一下,总该是没有弊处。”马谡又说道。

诸葛亮点了点头,这计策并不算高明,不足以要了司马懿的老命,但只要能让他脱离这场大战,那就达到了目的。

却说这天曹叡心情不错,在宫内摆下酒席,宴请相关的肱骨之臣。正在交杯换盏,谈笑风生之时,侍卫匆忙进来,说是从城门处揭下来一片檄文,事关重大,不敢耽搁。

曹叡取过檄文一看,顿时大惊失色,酒杯差点掉在地上,几位大臣不知缘故,纷纷放下了酒杯,曹叡叹了口气,将檄文递了过去,让众人传阅一遍。

“骠骑大将军司马懿,谨以信义布告天下,昔太祖武皇帝,创立基业,本欲立曹子建为社稷之主,却被奸佞篡权,以至龙潜深渊,令人叹惋。皇孙曹叡,素无德行,妄自居尊,子嗣稀少,有负太祖遗愿。今吾应天顺人,克日兴师,望有识之士,皆拥新君,不从者,当灭九族。”

怎么回事儿?司马懿反了?看似风平浪静,怎么会出这么大乱子?众人纷纷愕然,曹休猛然一拍桌子,说道:“司马奸贼,待本将军即刻征讨,带其头颅归来!”

“司马懿拥兵甚众,不可轻视,昔日太祖皇帝曾言,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与兵权,久必成大患。”太尉华歆附和道。

“司马懿素有大志,不可不防。”王朗也说道。

“但凭此书,不知真伪,便言司马懿有反心,怕是有失公允!”陈群皱眉提出了反对意见。

“若司马懿果真谋反,又该如何?”曹休逼问道。

“诸公,我赞同长文之言,岂有作奸犯科,未行张扬之理?司马懿既为托孤之臣,先帝必知其无反心,或是蜀、吴反间之计,令我君臣自乱,后趁虚而入,未可知也!”钟繇有理有据的说道。

曹叡擦了擦汗,觉得钟繇说得很有道理,如果司马懿要反,没必要如此张榜,这根本不像他一贯的做事风格,应该是暗中起兵才能说明一切。

“圣上,此事非同小可,臣得知司马懿已将家眷接到长安,或有异心。”华歆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又说出了一件事儿。

曹叡又动摇了,华歆说得也对,司马懿将家人接走,确实让人怀疑他的动机。但是也有人说,家人团聚,尽享天伦,常人之举,有何好猜测的?群臣对此争论不休,两派旗帜鲜明,好端端的宴席变成了激烈的辩论会。

司马懿受祖父和父亲两代猜忌,曹叡并非不知,但司马懿为朝中重臣,劳苦功高,为官清廉,根深叶茂,牵一动百,处理不当,将会引发朝廷动荡。

曹叡思考再三,还是做出了一个胆大的决定,他要亲自去看看司马懿,探一下他的忠奸,必要之时,可以将其直接诛杀,以绝后患。

曹叡的决定并没有跟众人说,第二天,他对外宣称得病,让钟繇监国,暂且负责相关事务,带着张郃、曹真以及五万御林军,离开洛阳,直奔长安。

这天清晨,司马懿还不明白怎么回事儿,只觉得心胸烦闷,坐立难安,好似有大事发生。忽听侍卫来报,城外来了五万御林军,顿时慌了神。

“详细查看,可否是敌军伪装!”

半晌之后,侍卫再度回报,他们看见了走在前方的曹真和张郃,就是魏国的御林军无疑。

“父亲,御林军突然远道而来,定心怀不轨,不可不防啊!”一名白净的蓝袍少年出列道,此人正是司马懿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