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就真的将要国将不国,他这个天子再也没有什么威权和威信,就如同东周的周天子一样,甚至可能还会有人学一下楚庄王,来问问汉鼎轻重了。
而这样的未来,简直就是噩梦!
刘彻却不打算就这样结束,他转身,对自己的皇帝老爹叩首道:“父皇,儿臣所虑者,不止如此,儿臣更担忧的是,若朝廷轻易与吴逆求和,除了增长吴逆气焰,使得外人以为我汉家无人之外,恐怕,不会有其他任何效果!”
“吴逆谋反,非一朝一夕,而是处心积虑,在如此情况下,若我汉家摄于吴逆军势,贸然与之言和,恐怕,不止吴逆将会更为嚣张,就是燕赵齐鲁衡山庐江也会有所意动,甚至……梁王也会动摇!”
刘彻的话,很容易理解。
天子刘启一下子就明白了过来。
假如换了是他,看到朝廷服软,恐怕也会得寸进尺,生出些更大胆的想法来。
更麻烦的是,本来就蛇鼠两端的其他诸侯,估计看到这样的局面后,也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
现在一个吴国裹挟上楚国的军队,就能让朝廷如此被动。
万一齐鲁再不稳,江淮也动摇起来。
这天下就将真的不可收拾了!
刘濞现在的军势是很猛,但还绝对没有将汉室逼到不言和就要灭亡的地步!
更何况,即使真到了那个地步,言和除了速死之外没有别的原因了。
一念至此,天子刘启缓缓的道:“太子所言甚是,自即日起,敢有言和者,视为吴逆党羽,一概诛之!”
天子这话一出,晁错顿时大喜过望。
天子的这个决定,对晁错来说不亚于久旱逢甘霖。
简单的来说,既然主和派被打入另册,那么除了一战,汉室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
而战争之中,他的削藩策就是政治正确!
逆袭!
无比狂猛的逆袭!
晁错此刻,在心中真是无比感激太子。(未完待续,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ps:注1:越夷吾在历史上虽然被刘戊杀了,但他死前曾经上书,将所有的锅都推给了晁错,认为假如不是晁错削藩,诸侯根本不会反。这些话后来被袁盎引用,成为了压倒晁错的最后一根稻草。
注2:文帝十五年,黄龙现于成纪,有个叫公孙臣的博士认为这是汉朝的属性是土德的象征。要改服色正朔,但张苍坚持认为汉朝是水德,于是,张苍因此丢官去职。
这个事情在武帝朝以后,就成了张苍不识时务,抗拒天时的证据,甚至还成了史记了降低他评价的证明。然而,实际上,我们大家都知道,这是个什么情况。
而这个事情也从侧面证明了,太史公写的史记,其实有着非常浓厚的个人倾向。
但谁写书不掺杂私货呢?
古人说文以载道嘛~
第三百零六节神器(1)
出了寝殿,刘彻深深的吸了一口气。
他心里很清楚,这一次,他算是把袁盎给伤透了。
只是,他是太子。
是这脚下万里江山,亿兆生民的未来主宰。
肩负着开万世之太平,继往圣之绝学的重任,有着打造一个千年不朽帝国,缔造一个旷古烁今的盛世的野望。
这肩上的重责以及心中的野望驱使下。
一切个人的私情以及情感都被搁置到了次要的地位。
更何况,政治,本就是一个尔虞我诈的泥潭。
当年,刘彻的皇祖父太宗孝文皇帝,翻脸无情,三下五除二就清理掉了阻碍他的元老大臣势力。
至今,人们仍在称颂他的伟大和神圣,便是被他清理掉的元老大臣,也是如此!
可见,冷酷与无情,本就是帝王的天赋。
反而,像惠帝那样的老实人老好人,并不被舆论认可和称颂。
而在皇族的立场上,尤其是太子的立场上。
刘彻做任何事情,都不需要跟臣子解释。
甚至于,假如袁盎不蠢的话,那他今天晚上就该星夜来到太子宫请罪,诚恳的检讨和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不是怨恨刘彻坏了他的好事!
在这个时代,正常的情况下,皇帝打了大臣右脸,那个大臣假如聪明的话,马上就会把左脸也奉上。
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如此而已!
渐渐的,刘彻猛然发觉,随着地位的变化。他的心,也渐渐的变得铁石心肠了。
曾经,他还曾为不能救申屠嘉而伤心。
现在的他,假如再遇到当初的抉择。
他的心,告诉他,立刻马上抛弃掉!
这,就是统治者的心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刘彻轻声呢喃着,迈步向前。
即为太子,身为储君。
我爸是皇帝!
“孤的行为。不需要你们理解……”刘彻坚定的在心里说:“你们只需要服从即可!”
当然,他非常清楚,身为上位者,有这样的觉悟是好事。但把它挂在脸上。摆在明面上那就是纯213了。
任何一个上位者,想成功,首先都得是一个优秀的影帝,一位礼贤下士,不耻下问,善于纳谏,平易近人的明君。
事实上,在很多时候。暴君与贤主,只是一线之隔而已!
当天晚上。袁盎果然不出所料,态度谦恭的来到刘彻的太子宫,自称罪臣,口称仆丝。
刘彻自然是哈哈大笑,完全将白天的事情当做没有发生过。
于是,君臣相得,相谈甚欢,刘彻甚至是亲自送袁盎到的宫门。
无论样子还是架势,都做到了完美。
出了宫门,坐在马车上,袁盎的心却一下子就沉到了谷底。
“家上果然有先帝遗风……”他喃喃的道。
像这样毫不犹豫的卖了他,还能当做什么事情都没有一般,相谈甚欢,甚至还掏心掏肺,这位太子,果然……没有让他看走眼!
或许,也只有这样的储君,才是这天下之幸!
说起来,也奇怪,刘彻拉了晁错一把,袁盎非但没有怨恨,反而……老怀大慰。
因为,历史证明,只有这样的天子,这样的储君,才能带着这天下社稷,顺利抵达那太平盛世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