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女生耽美>我要做皇帝> 分节阅读 96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964(2 / 2)

粗粗统计了一下,刘彻就发现,现在天下大大小小,有着成员超过一百的学派派系,就起码有一两百个。

其中在一郡或者多郡之中存在影响力的学派,几乎有将近一百个。

主流的学派,林林总总也不少于三十!

任何看到这个数据的人,都会知道,自春秋战国之后,又一次激烈而影响深远的思想大碰撞和大融合,其实已经近在眼前。

诸子百家,将再次捉对厮杀。

不过,与春秋战国的那一场思想大碰撞和大融合不同。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在实际上是因为宗周的秩序崩溃而带来的必然结果。

诸子百家的先贤们,目睹了列国混战,生民涂炭的惨状。

为了救亡图存或者再造太平,而纷纷各抒己见。

孔子认为世界的问题根源,在于成周礼法的崩溃,于是主张复古,克己复礼,认为只要回到宗周时代,天子执掌天下,礼乐秩序井然的时代,就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而孔子的学生子夏先生,游学天下,目睹了秩序混乱带来的可怕现状,于是在魏国讲学,结合了子产先生等先贤的经验和理论,进行汇总,从而诞生了法家。

法家主张大一统,一切唯上,用法律和秩序约束人民,管理人民,尽地力之教,最终富国强兵!

而与此同时墨翟先生,高举兼爱非攻等大旗,站到儒家的对立面,开始挽起袖子要大干一场!

自儒法墨之后。

以齐国稷下学苑和列国的学官老人为首的先贤们,在管子、尸子等先贤的基础上,以黄帝和老子为旗号,宣扬清静无为,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这就是黄老派的诞生。

自是之后,又有名家、杂家、小说家、兵家等无数个学派崛起。

一时间神州尽人杰。

曾子、子夏、孟子、李悝、吴起、商君、韩非子、吕不韦,纷纷粉墨登台。

还有张仪苏秦,靠三寸不烂之舌,忽悠天下人,风光无边。

至此,其实,先秦的诸子百家,基本上建立健全了中国的思想派系的脉络和大方向。

后人基本上都是要围绕他们的成果而对自己的思想和理论进行阐发。

而如今,却又不同。

现在,诸子百家的巨头们面临的世界形势和天下形势,与他们的祖师爷完全不同。

今日的汉室,虽然还说不上四海升平,九州道路豺狼。

但却也是安稳和平的盛世时光。

商贾势力大兴,各地的工商业越发兴盛,由此带动了天下人口流动速度的加快。

特别是安东的屯垦移民以及淘金潮的到来,更是加速了这一进程。

各个学派,于是不再局限于某地。

而是开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向天下延伸。

这带来了许多新问题,也带来了许多新挑战。

这迫使诸子百家中的聪明人和有远见者,不得不去思考和解决这些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鲁儒就是因为无法解决这些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而在近几年,不断衰落,如今甚至连老巢都要公羊派和谷梁派给端了的悲剧。

正所谓,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其他人看到鲁儒的惨状,但凡有些危机感的,都不得不加快强大自身的进程。

于是,包括儒家在内的所有学派巨头,都不得不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蹲下身子,仔细审查民间民情和天下变化。

而不能再跟过去一般,高高在上的谈着什么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不顾实际和现实,非要谈论遥不可及的三代之治。

这样做的家伙,肯定会被时代淘汰!

而这样一来,自然而然的肯定会出现不同想法和不同思考方向的人。

而这些人提出来的思想理论和应变之道,又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完善,渐渐形成一个个看上去似乎差不多,但实际上南辕北辙的派系。

譬如,思孟学派和重民派,都在高举孟子的旗号,主张仁以爱人,义之所在万死不辞。

但实际上呢?

思孟学派,宣扬的是‘仁义礼智善’,讲究的是诚心诚意的对待学问,有些类似苦行僧一样,认为只要心诚,自然学问做得好,学问做得好,自然是君子,君子自可治世。

总的来说,还是儒家的那老一套。

但重民学派则不同。

他虽然也主张仁以爱人,将孟子视为祖师爷。

但它彻底摒弃了个人道德和行为对天下造成的影响。

重民学派认为,只要有利于百姓,有利于民生,有利于人民,哪怕是小人,做的事情,那也是好的。

反之,道德水平再a,也可能误国。

对此,这两派口水仗已经打了无数回。

彼此都宣布开除了对方‘孟子传人’的身份。

而从绣衣卫的档案和报告里,也能看出这两个学派所依附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阶级。

思孟学派是兴盛于梁国和三河地区一带,主要依托地主和士大夫阶级的学派。

而重民学派的大本营则是在当世商人氛围最浓厚的雒阳,其主要支持者和金主,是雒阳、睢阳、荥阳以及关中的某些大地主、大商人和大贵族。

这自然就决定两者其实根本就不是一个阵营的。

将所有的这些,在心里过了一遍,刘彻走出自己的御书房,来到外面,望着这繁华的世界,璀璨的世界,道:“制诏:朕闻,古者,诸侯贡士,壹适谓之好德,再适谓之贤贤,三适谓之有功,乃加九锡!今天下有诸子,或曰孔子之学,或曰申韩之士,或曰黄老之长者,或曰墨翟之门徒,皆博闻多识,有治世之才!

今朕夙兴夜寐,愿与宇内之士,臻于圣道。

其于石渠阁,备酒三樽,静候天下名士,与共稽参政务!”

立刻就有尚书郎领命,录诏,然后稍加润笔后进献刘彻案前,刘彻在检查完后,随即在上面加盖自己的天子印玺,然后将它交给一位侍中,嘱托道:“下御史,颁布天下!”

这不是国政,也不是政策的发布命令。

只是一道对天下诸子百家各大学派巨头的征集令。

自然根本不需要御史大夫衙门讨论,然后交由廷议商议。

皇帝一言可决!

所以,接到诏书后的御史大夫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