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七的早饭后,折羽、百草诗和绿头翁一起去的书院。
步湛、罗沉、平笙、铁岚歆以及一些骨干学子,早已在大棚前等待他们了,怀着激动而忐忑的心情。
坤鸣书院院长姬玄也到了,共同见证这一澎湃人心的时刻。
几乎没有寒暄,折羽和百草诗一马当先,用脚步丈量这个“大棚”。
大棚已经盖好了两个,每个大约一百多平方。
此时大棚里烧着地龙,非常暖和。阳光从折线的屋顶照射下来,里面的光线异常明亮。
百草诗伸手,感觉就像掬起了一束光。
地面上、田垄里,有本草冒出了小芽,虽弱小却昭示着顽强的生命力。
建筑,是光、风与水的歌诗,是生命的容器和沃土。
这个大棚就是最好的写照和注脚。
“神迹!你们创造了一个神迹!”折羽环顾着四周的书院学子,不吝赞美。
百草诗看看折羽,又看看步湛及众学子,他们个顶个黑眼圈,衣服都好似变得宽大。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基地消得人憔悴。
百草诗水雾濛濛的眼睛里,闪着星子。
当初在全聚坊时,百草诗听到步湛谈论起,大棚的屋顶建成连续折线型,在光射进来的地方安装镜子,进一步实现光的反射,然后再下一处反射的地方继续安装镜子。直到光线照到植物上……
想法非常大胆,甚至带有天马行空的不羁和浪漫。
就是挺费镜子的。
然而,平面的图纸终究是呆板的,枯燥的,缺乏想象力的。
只有置身其中,才能切身感受到它的不凡。
“自从你们走后,步湛、平笙他们都蓄着一口劲儿,誓要在你回来之前将大棚建好。为此,今年的除夕他们很多人都没有回家。”姬玄尽量保持平静地叙述这件事,实则他为自己招揽了如此众多优秀学子而快慰不已。
“罗沉家的镜子坊马不停蹄地生产,伙计们都是在坊里过的年,保证工期需要的镜子及时到位。还有岚歆,工程之外的人工统筹、各项事宜推进,都由她来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