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子决定脑子》
------------
历史学家越来越像侦探
------------
——读《位子决定脑子》有感
·鲁稚
看中国人挤公交车,很有意思。
车下的人拼命往上挤,生怕被落下,嘴里嚷着:“等等,还有人!”可一旦上了车,马上就变了:“快开车,还等什么等!”车上车下,一步之差,态度却迥异。
在车下时,作为竞入者,希望机会人人均等;一旦到了车上,便成了既得利益者,巴不得杜绝别人竞入来实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
车上人多座少,于是又分为三六九等。有座之人,从容不迫,怡然自得;座旁的替补者,占据有利地形,随时准备把握机遇,同时严防环窥之人;离位遥遥,明显无望者,有的绝不轻言放弃,虎视眈眈,作进取状;有的甘居一隅,自成一方天地,犹能自得其乐,作无所谓状;有的心犹未甘,却只能认命,作无可奈何状;有的眼现不屑,故作鄙视状;有的深恨自己落在人后,作懊悔状;有的痛骂公交公司之欺人,作慷慨激昂状;至于特殊人群如老弱病残等,若无贤者礼让,只能徒叹世风日下,或摇头作愤世嫉俗状。
有无座位——也就屁股大的一个地方,却能让种种世相纤毫毕现。
车上一局棋,人生一出戏。位子决定脑子,立场决定思想,一个人在位还是不在位,他的想法截然不同。
手上正好有本《位子决定脑子》,对这个道理是极好的映证。这本书写的是“中国历代王朝更迭原由透析”。看过之后发现,其实不光是写王朝更迭,更多的时候,作者是通过对官场日常运作的观察,分析中国历代统治者的阶级特性。在作者眼中,每一个具体的官儿,虽然都有各自的身世和个性,但他身处在那个制度中,就必然带有制度的烙印,就有了“官”的共性。位子决定脑子,不管你是贪官还是清官,统统脱不了干系。
作者田夫,据书后的“作者简介”记载,“昔从商海隅,今卖文天涯;昔裘衣肥马、享不尽荣华,今煮字疗饥,历无穷劫难。”虽然有点模糊,但大概还是看出来,此人曾经发达,现在比较困顿。曾经发达,便有了接触上层的机会,于是长了见识,知道了发达阶层究竟是怎么回事。而如今的困顿,却决定了他的立场和爱憎,决定了他的文字所具有的批判性质。大凡具有批判精神的著作,无不出自艰难困顿之人,裘衣肥马、荣华富贵,可以养出一身脂肪,却难以养成遒劲的思想。这本书里,田夫的眼光冷峻到近乎刻薄,剖析的刀锋直指历代统治阶级,对身处下层的平民百姓,却处处透着关怀和同情。这也是由他自身所处的“位子”决定的。
很明显,作者带有极强的倾向性,使得这本书批判一针见血,行文痛快淋漓,读来甚是过瘾。固然,历史需要考证和归纳,需要冷静的记叙。但我们在知道了一些基本事实之后,更想知道的是作者对这个事实的看法,需要的是思想,是对事实的洞察。
所谓“中立”的写法,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即使传统的考证派史学家,也都有他的选择性和目的性。没有绝对中立的历史,即使伟大如司马迁,他在材料的取舍和夹叙夹议的写作中,其态度也鲜明可见。
田夫这本书,好就好在他的态度鲜明,并且总是有独到见解,仿佛有一只苍劲的手,在历史的故纸堆里,东抓一把,西抓一把,最后总能刨开浮尘,将那史料背后的道理揪出来。
大家都歌颂清官,他偏看出了清官的不可靠,指出清官同样可能做坏事,“清官自以为不要钱,何所不为?刚愎自用,小则shā • rén,大则误国。”清官常常空有满腔热情,却没有现实的手段,打破了常规,却建立不起大多数人都能遵守的制度,想当然地出台各种政策,反而造成混乱无序,损失还是要由老百姓来埋单。清官治国心切,便不愿受公法限制,以为动机是好的,就可以不顾法纪……读到这里,不禁概叹,只要个人没有捞好处,造成再大的损失似乎都可以原谅,这其实就是“清官”心态的遗害啊。
现在,信息技术已经高度发达,要像传统的写作方式一样,搜集大量资料,堆砌到一个理论框架里,已经不是什么难事。因而,现在写史,不仅需要严密的逻辑和确凿的事实,而且还要有如火的热诚,要把那些从故纸堆里搜寻出来的枯燥事实,组织成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还要挖掘出故事背后的意义。说实话,史学家越来越像个侦探,在纷繁复杂的事件中找出蛛丝马迹,如柯南一样进行推断,最后揪出隐藏在事件背后的道理。
因而现在的历史书也就越来越有悬念,越来越有看头了。我们会发现,随着阅读的深入,你离最初的印象越来越远,终于在某一刻,突然领悟到一个词——颠覆,是的,读史就是一次对历史的颠覆。往往如此。
2006-7-21
通讯:北京昌平区东关南里小区22号楼2单元602
鲁智
102200
------------
红楼无梦
------------
《位子决定脑子》编辑手记
·古古
烟花飞三月,漓江浸淫雨。
为了和作者讨论《位子决定脑子》这部书稿,专程去了桂林。我从北京前往,作者田夫是从深圳前来,我们俩被双方的朋友陈植武先生安排住进了广西师范大学的红楼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