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女生耽美>笑面人生 姜昆> 分节阅读 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4(2 / 2)

导演们的“匠心”

1983年的李谷一,正是红极一时的“大腕儿”。中国的第一部反特影片《黑

三角》的主题歌是她唱的,“边疆的泉水清又纯……”成为那个时代的音乐代表。

早在这以前,她唱的“洁白的羽毛寄深情”,也伴着中国体育健儿的矫健的身影传

遍千家万户了。

而也就是在这时,她唱的一首《乡恋》出问题了。

这是一首为表现三峡风光的电视片配的歌曲。词写得感情很深:

你的身影,你的歌声,

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昨天虽已消逝,分别难相逢,

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

我的情爱,我的美梦,

永远留在,你的怀中。

明天就要来临,却难得和你相逢,

只有风儿,送去我的深情。

大概也就是因为感情过深,加上作曲家、中国广播yì • shù • tuán的张丕基为它作了一

个非常动听感人至深的曲子,再加上李谷一满注深情的演唱,更加上当时的群众对

这支歌一往情深,所有的“情”都加在一块了,就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有人说,

这歌词写得“不明不白”,“不知恋乡还是恋人,情、爱、梦、怀、影、声、逢,

分不出是哪个世纪的感情。”有人说:“曲子缠绵、忧怅,缠绕着不健康的情绪,

隐约含着毒素。”这些人多怪,听曲子能听出化学成分来。《北京晚报》为这个歌,

还展开了讨论。反对这个歌的文章旗帜鲜明,言辞激烈,刀光剑影,掷地有声。喜

欢这个歌儿的文章,遮掩、躲闪,甚至有气无力地哀求:“我们中国人不该有一两

首弦律优美的歌儿让我听听、唱唱吗?”您听,一两首而已。可就这也招来一顿批

:“什么叫弦律优美,你们美的标准是什么?”一时唇枪舌剑,好不热闹。

中央电视台大概也是为了怕招事,对这首歌我倒没听说过有什么明确的提法儿,

但是一时间,广播、电视、舞台上没了《乡恋》的踪影。李谷一没什么,张丕基的

日子明显的不太好过。

对这个节目上不上春节晚会,我们反复酝酿。虽然大家都很赞赏这个节目,但

是决定这个节目不向上级报,因为按当时的政治氛围,一报准枪毙。

杨勇提出,晚会有群众现场电话点播节目,如果有人点怎么办?因为我们在编

排晚会节目过程中,对各个演员在观众中的欢迎程度作了个摸底调查。点李谷一唱

《乡恋》歌曲的占80%还强。点了唱不唱?上面让不让唱?演员准不准备唱?

为这个,我们专门开了会,意见好几种。

“别招事,不管点不点,坚决不能唱。本来节目挺好的,一马勺坏一锅不合算。”

明哲保身,但求无过,这是一种。

“管那么多干什么?群众欢迎,唱了再说。群众点了领导不让唱,是领导的责

任,咱们不让唱,是咱们责任。”把球踢给上边儿,自个儿不得罪人,这是另一种。

“咱们审查时候不拿出来,现场播出的时候加一首,热热闹闹的谁也不注意,大家

伙一鼓掌,领导也就过去了。”这种逞能式的自欺欺人的做法,谁也不敢,纯粹是

馊主意。越到这种时候,黄一鹤是一直一根一根地抽烟。听,听……都讲的差不多

了,他开始琢磨。平常一向非常偏执的黄一鹤,对待这个歌突然出了个折衷的主意。

“歌儿我们准备着,秘而不宣。三十晚上看群众点播,超过60%的点播率,我

们把它写成条子,跟当时在场的领导商量一下,视当时的情绪,如果能播马上播出,

不能播就PASS,一首歌没什么了不起。”话是这么说,但听得出来,他和我们一样,

对这首歌注进了希望。搞艺术的人,对艺术性高的作品极其偏爱,我们都理解。我

们照方抓药,对相声也作了这样的安排。有人反映相声太多,冲击了别的节目。于

是剧组规定只许演一段大的,不许翻场。黄一鹤在底下偷偷安排:“看现场,如果

火爆,每个人再加一个小段儿!相声跟那《乡恋》不一样,没原则问题。”听得出

来对那首歌儿,他还是提着几分心。

三十晚上。

晚会火爆极了,效果好得超出想象。相声每人恨不得加两段、三段。笑声、掌

声、欢呼声好像从来都没断过。手鼓痛了,嘴笑累了,郭兰英等许多老艺术家在茶

座上直抹眼泪。

李谷一一上台,又掀起了一个高潮。我看杨勇在电话机旁早把纸条准备好了。

他和现场导演在窃窃私语,他弯着身子走过观众席,把条子交给几位在现场的广电

部和电视台的领导;领导们一起在低头商议;杨勇紧张地观看电视台领导脸上的神

情,领导们写了个什么字在条子上,招手让杨勇过去;杨勇拿起条子一看,马上抢

过摄像师脑袋上的耳机向指挥台上的黄导报告,杨勇匆匆地向我们主持人跑来:

“李谷一,《乡恋》,唱!”晓庆、我、景愚、马季四个人一起咧开了嘴:“太棒

了!”“你的深情,你的笑容……”电波在一瞬间把美丽动听的歌声送进神州大地

的千家万户,送进人们的耳里、心里。李谷一那动容的演唱,在每一个音符中都浸

入了厚厚的情感,字字珠矶,沁人心脾,像春风化雨润大地,让人们慢慢地品尝那

甜甜的滋味。

中国人民多享受呀!我相信,此时电视操纵台上的导演们一定比观众们更多一

份温馨的享受,因为只有他们才能细细地咀嚼出他们匠心安排的另一番与众不同的

滋味。

中国的电视事业,诞生了一个名牌节目——春节联欢晚会。

电视晚会推出了一个新的形式——茶座式。

主持晚会有了新的风格——主持人串联式。

1983年春节晚会打响了,是意料之中的成功,一切预料的效果都在晚会的表

演中达到了编导设计的最佳水准;也是意料之外的成功,没想到成功得那么大,影

响得那么宽广,几乎是几亿人同看一台戏,几亿人同挑大拇指。

节目还都是那些节目,演员还是中国这些演员,但用一根金线穿起来的珍珠比

盘子里散落的珠子有型多了,漂亮多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