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的地点在讲武殿,挨着翰林院和讲筵所,宫殿不比举行庆典的正殿,但提供几十个贡举人考试却绰绰有余。
沈霁名次在第七,座次自然靠前,因而她一抬头便能看见上面的考试官们。
李穆已经主持过省试了,故而另让李昉、扈蒙来主持殿试。
殿试的内容相对解试、省试来说比较少,只有一诗一赋,过去的两次殿试的状元都是第一个交卷的,于是也不知哪儿传出了小道消息,说第一个交卷的就会被钦点为状元。
这使得考试时间才过半,就有人着急地交了卷子。赵老大刚好就是这个时候过来讲武殿的。
那举人看见他过来了,顿时精神抖擞,十分期待地看过去。
赵老大的目光越过了他,在场上梭巡了一遍,发现了沈霁的身影,他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李昉不敢擅做主张,拿了卷子给赵老大:“官家,这是第一位举子交上来的诗赋。”
“叫什么?”赵老大问。
“河北道滨州渤海县,胡旦。”
赵老大点点头,让李昉改卷子去。
胡旦见赵老大没有钦点他为状元,心中颇为失望。
很快,举子们都陆陆续续地写完了卷子。
殿试没有采取糊名制和誊抄制,因为卷子少,直接由李昉、扈蒙等留在翰林院批改。
等卷子改出来后,赵老大第二天就召举子们再度进殿提问。
虽说卷子的名次由李昉、扈蒙来定,但谁都知道殿试名次只是起点,要想在官场上混得好,希望仕途顺利一点,还是得看能否在赵老大跟前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在赵老大提问时,这些举子都拿出了最好的状态来。
轮到沈霁时,赵老大问了她一个曾经问过的问题:“你认为汴梁可堪为京都?”
这个问题别说那些举子了,就连李昉、扈蒙等在场的官员都大为吃惊。
沈霁“啊”了声,纳闷她的问题为什么跟别人的不一样。好在她曾经跟赵老大嘀咕过迁都的事情,而今她也未曾改变过自己的想法,斟酌过后,她谨慎地开了口。
她没有贸然地说迁都之事,她只是根据这些年自己的观察与从沈亿陆、阎舒、李穆等人那儿学习来的经验论述了汴梁为首都的利弊,又从这方面引申到与北边刘汉政权、契丹的关系方面去,最后重申她的论点:“……汴梁为京都非上上之选。”
赵老大早就准备平定北边的刘汉政权,然而刘汉与契丹的关系却是一大隐患,每次大宋发兵太原,刘继元都能去契丹搬救兵,从而对大宋兵马形成夹击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