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都市言情>庶子功名路(科举)> 145、第一百四十五章【一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45、第一百四十五章【一更】(1 / 3)

叶寻芳跟叶寻芝既然两人都是同族,并且都是住在中部地区的人,那么前面的名词就只能给一个人。

皇帝并没有见过寻芳跟寻芝二人,寻芳他们在殿内考试的时候,皇上还是跟他们隔着帘子的,自然看不清两人谁是谁。

所以只能从文章来看人,两位少年,皇帝觉得谁好,那便把高些的名次给谁。

这时候也是分地域来划分进士的,一般南北进士的名额不会相差太多。

一个家族,两个人都位列鼎甲这样的事情是不太可能会发生的。

这其实也有历史原因,在寻芳所在的朝代,明朝的时候因为北方战争比南方跟频繁,所以北方学习的风气就不如南方的多。

曾经有一次上榜之人全都是南方人,只有少数是北方人,于是学子闹过。最后皇帝派人彻查,结果出乎意料,是南方的成绩确实比北方的好。

但是后来皇帝还是怪罪下来,将那监考的人处理了。这不是牵扯公平,而牵扯了政治。

直到寻芳所在的现代,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江苏跟浙江的卷子格外的难,这难度全国闻名,有人猜测这跟历史原因是有一定关系的。

晋国并没有这样的历史,但是在这之前就有过别的朝代,出现过跟明朝相似的情况,所以自那之后,朝廷科举最后录取的官员就有了南北的划分。

南北地域南方录取的人员可以多,但是不能太超过北方跟中部的人数。

尤其前三名,就得更加斟酌。有时候并不一定考中前三名者就是成绩最优秀的,但一定是最保险的,其中还一定得有一两位,是要靠真才实学选上的。

自然前三名虽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成绩一定得让大众福气,没有真本事,就会有人反对。

这时候因为有了科举制度,寒门家族都愿意拿钱出来培养孩子。这时候因为科举屡次不过,而对这个朝廷产生怨气的学子多得是,从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百姓谋反的风险。每个朝代都在用尽努力去平衡他们所创下的制度。

皇宫内的皇帝是什么选择,在选院子的寻芳并不知道,他甚至不清楚自己的卷子现在进行到了什么环节。

房牙子带着寻芳逛了几个院子,寻芳看着这面积以及一些院子的装修,感觉都不是特别满意。

不是特别陈旧的,就是比较偏僻,要么就是面积不够大的,甚至采光不好的屋子特别多的。

院子他买下来肯定还得根据自己喜欢的风格调整,寻芳是想要尽量节省翻新的成本。

他也不能就买一块地,然后重新开始建房子。

在京都城内,很难找到这么一块地,就是有,那价格也很贵,只买这么二进大的地,也不太找得到有人卖的。

人家要建大宅子,自然是要盖六七进的院子,中间还带着花园,占地面积特别大才买得起地。否则就只能往边缘的地方买一块地。

寻芳得算好交通,所以不可能朝京都城边缘地带找屋子。

最后寻芳看中了两个院子,都是二进的,面积差不多大。一个花园好看,又离杨雪松跟梁佩恩家近,但是房屋修葺可能会多花些费用。

另外一个院子,离梁佩恩他们家不近,花园子里面的植物还需要修剪再等待长好,但是房屋都还挺好,主人家有急事儿想要早些卖了,愿意便宜五十两银子,但是离皇宫比较远,寻芳每天可能要多花两刻钟的时间才能到。

这两个地方还是有人愿意买的,那房牙子只答应让寻芳三天之内下决定,否则这院子就可能成别人的了。

寻芳见状,也答应了,暂时还没有考虑好要买哪边儿的屋子。

他来的时候就已经带了一千两,是弄成银票待在身上的,到京都内的铺子取钱就行了。

这两个屋子原本都卖四百两,但是第二个愿意便宜的就只要三百五十两。

寻芳想要买房子的事情并没有瞒着叶锦他们,叶锦先生也没怎么反对。

只是对寻芳说道:“你若资金周转不便,我这里倒还有些钱可以暂时拿去。不过这事儿花钱不小,房屋修葺还要采买奴仆,怎么也得花上五六百两银子,你得跟你父母说一声才好,不要随便下了决定。我这里空屋子多,你想要住多久就只管住下,咱们出身同族,就是分了家,也不该彼此生分才是。”

寻芳听了叶锦先生的话,心中多少有些感动。都是亲戚,其实叶锦能够让他在京都有个落脚的地方,万事不用他操心,他所住的地方也很清净,光是这一点,寻芳就已经很感谢叶锦了。

亲戚帮忙,那是情分,不帮才是本分。别说现代古代,在现代人情浇漓,但是在古代,父母卖儿卖女的也不止一二。

“是,先生。我已经去信给我父母了。买院子的事情我能做主,这事儿在来之前就已经跟父亲母亲说过,如今考上了,就没有什么顾虑了。将来还得看太太老爷的意思,到时候一家子人要来,婶子眼看就要生产了,总不能叫她照顾咱们一家子人,这也麻烦。我还是搬出去住的好。”

“殿试之后,你们俩兄弟将来就要一同入朝为官了。虽说你们不是亲生兄弟,但是这么多年相处下来,也堪比亲兄弟了,以后得互相照顾提携,官场上的事儿太难说清了,孤身一人的路是很难走的。”

叶锦清高了大半辈子,自认为是不需要靠别人就能走完这一条路的。结果真的进了朝堂,反而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寻芳他们听了这话,都应道说:“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