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牌:疾风
稀有度:s
描述:完美通关后在限定卡池抽奖,有较高概率获得。这是一双隐形的靴子,大小可以根据使用者的双脚尺寸随时调整,套在脚上不会被人看出来,而且不会损坏。
附加技能:疾风逐月
开启技能后增加使用者的移动速度五倍,持续5分钟,冷却时间30分钟。
成长度1级,每提升1级,加速持续时间增加1分钟,满级时增加到15分钟。
注:打不过的话,穿上加速鞋跑路,也是种不错的选择:)
肖楼:“……”
虞队抽到的两张牌,一把枪、一双鞋,都挺实用的。尤其是这双鞋,如果肖楼之前抽到了加速鞋,在丧尸小镇也不会跑得那么狼狈。
似乎看穿了肖楼的想法,虞寒江说道:“这张牌给你。”
肖楼当然不好意思拿,立刻拒绝:“你抽到的牌,怎么能随便给我?”
虞寒江道:“你更需要它。”
男人不容拒绝地将这张卡牌直接塞进了肖楼的卡包里,说:“我平时在队里经常训练,而且,我是警校出来的——真要跑的话,没几个人能跑得过我。”
虞队常年和凶犯打交道,犯人逃命,肯定会使出全身的力气,他如果跟不上,又怎么能抓得住凶犯?再说,他已经将卡牌塞进了自己的卡包,再拒绝就显得不通情理了。
肖楼只好把卡牌收下来,微笑着说:“谢谢。”他将自己的卡牌也在桌上依次排开,问道:“我这些卡牌,虞队有看得上的吗?”
虞寒江的目光扫过桌面,想了想,说:“折叠纸给我吧。”
肖楼诧异地看向他:“你还会玩折纸游戏?”
“小时候玩过。”虞寒江道,“会折一些车子、小船,说不定以后能用上。”
“太好了!”肖楼只会折纸飞机,放大也没法载人飞行。如今,虞寒江会玩折纸游戏,正好能把折叠纸交给他,物尽其用。
两人重新整理了自己的卡牌,顺便也熟悉了一下对方手里的道具。
就在这时,梅花a突然提醒道:“休息时间还剩5分钟,两位,请准备下一关。”
时间过得真快。
好在这短暂的半小时休息,已经让两人恢复了体力。
肖楼和虞寒江对视一眼,同时起身,并肩来到卡牌墙的面前。
个人空间合并,卡牌墙也合并了。
此时,巨大的卡牌墙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最下面的一排,红桃2、方片2、黑桃2和梅花2,右下角都写着绿色的“已通关”字样,旁边还有两个人各自的通关评分——虞寒江在红桃和黑桃的通关评分都是s,方片密室评分是b;肖楼在红桃、方片评分是s,黑桃密室评分是a。
梅花密室两个人都没有评分。
梅花2是挑战关卡,成绩记录的是两人最后获得的金币。肖楼保住了1万金币,正好拿来买契约书。虞寒江在第二轮把6号的钱全部赢过去,后面几局弃牌,最后获得的金币是1万7千。
虞寒江看见卡牌墙上的金币数据,想了想,将17枚金币递给肖楼。
肖楼疑惑:“给我做什么?”
虞寒江解释道:“我们既然签了契约书,要绑定闯关,金币自然是一起花。以后你来管账,我对金钱没什么概念,花了多少钱都不太记得。”
……所以说,他平时花钱从不记账吗?
男人严肃的眼神不像是开玩笑,肖楼只好接过金币,微笑道:“行,金币暂时由我保管,你想买什么直接跟我说。”他将17枚金币认真收进口袋里。两人目前就这么点钱,得省着点花。
回头看向卡牌墙,发现往上两排的红桃3、4,方片3、4,黑桃3、4,梅花3、4——这八张牌全部变成了“可选择”的亮光状态,扑克牌的右上角统一写着一个字母:c。
肖楼问道:“这些全都是c级密室?”
少年道:“嗯。通关全部d级密室会自动解锁c级密室,每种花色的c级密室各有两个,难度差不多,你们可以自由选择其中之一进入。”
肖楼回头看向虞寒江:“我们先去红桃密室,怎么样?”
虞寒江干脆点头:“没问题。”
——刑警和法医,第一次配合,还能选什么?
当然是去红桃密室解谜破案了!
该不会让他召唤出一个陶渊明吧?
肖楼立刻将这张卡牌拿到眼前仔细观察。
卡牌的背面是银白色,印着红桃、黑桃、方片、梅花四种图案;正面却画着一个中年男人,头顶写了“陶渊明”三个字。男人留着古人的长发,身穿一件灰色的长衫,背后背着个大草帽,手里拿着一根鱼竿,脸上带着悠闲自在的笑容。
人物画得栩栩如生,卡牌描述风格却让人一言难尽——
召唤牌:陶渊明
稀有度:s
描述:抽奖卡池限定,完美通关后抽奖有极低的概率获得。s:能抽到陶渊明,你的手气真好,下次抽奖前记住不要洗手。
附加技能1:桃花源记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片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那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人们安居乐业、不问世事,过着幸福而悠闲的生活。
使用方法:在任意密室中召唤出陶渊明,使用技能“桃花源记”,陶渊明会在10秒内发现一片桃花源dú • lì空间。桃花源的入口十分隐蔽,其他人没法看见,你可以随时瞬移到入口并躲进桃花源里。
桃花源存在时间为30分钟,到时间后自动消失。陶渊明每隔24小时才能发现一片桃花源,若在发现桃花源的过程中被人看见,则技能释放失败。
备注:成长度1级,只能自己进入桃花源。每增加1级,可多携带一人进入桃花源。
附加技能2:卡牌成长度10级时解锁。
肖楼看到这张描述复杂的卡牌,一时愣住。
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
桃花源记?上学的时候确实读过陶渊明的这篇课文,但具体内容他已经记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