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众的目光落于他,而他的目光落到了后方高处的管风琴上,那里坐着一个乐师,下半身都被遮在了演奏台里,从这角度只看得到一个黑色背影和脑勺。
百米开外的欧文也盯着范宁的动作。
只见这位衣着干净而古板的中年绅士,再度几个跨步直接站到了诗班席领唱者的旁边。
“哀恸的人有福了。”
范宁的双手基本呈自然垂立,稍稍打开,手掌稍稍前翻,仰头看向日光。
随着一个标准的致敬“不坠之火”的动作,空气中似乎响起了隐隐约约的F低音震荡声,而一串深沉而厚重的F大调祷文,从他口中徐徐颂唱而出!
范宁此次选择进行改编的蓝本,是前世浪漫主义时期“掌炬者”勃拉姆斯最伟大的大型声乐作品:《德意志安魂曲》!
这部作品总共七个乐章,此刻呈现的是第一乐章,范宁以其中主题为基础作小型合唱改编,并将原先的歌词文本,以更契合神圣骄阳教会的表述方式做了修正。
相比于原版乐队与合唱团排山倒海的壮烈效果,无伴奏的圣咏之声是另一种庄严肃穆的风格,这不仅更契合当前的氛围,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旧日”再现音乐带来的污染。
如果之后有再现原版大型作品的需要,范宁就只敢选择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而不是现在的浪漫主义了。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先是极致的“烛”,再是高深的“钥”,唱诗班那个原本的领唱者突然心底一激,原先古井不波的灵性水面,就像是被一把“钥匙”尖轻点了一下般,荡出了阵阵涟漪!
他脑海中情不自禁地浮现出一支旋律,开始在上方五度的降B大调上,间隔两个小节跟着范宁展开模仿: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而其他的唱诗班员也纷纷受到启示,将这合唱的圣咏接续向下推进——
“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