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禹又道:“他们做了什么,我是一清二楚,但在短期内,我可以装作不知情,不问责。可事实上呢,我不问责事情就不存在了么,不,它们会作为污点留下来,等到将来这个人‘时候到了’,我就有理由找后账了。一旦清算,他们幕后的人也会因此受到波及。”
事实就是,姜朔安插内鬼一事,姜家也是有知情者的,姜朔想摘都摘不清。
说到这,姜禹又握紧了萧绮的手:“外人根本不值得我花心思。这一次说到底,是我疏忽大意了,连累了你。”
萧绮摇头:“只要我留在之昀一天,这种事就有可能会发生。何况上次邵晓菲的事,许焉背后的资本是萧歆,姜朔一定会联想到我身上。说实话,我没什么可辩解的,我也的确和萧歆通气了,就当这次是姜朔报复我好了。”
姜禹似乎还是不放心:“你不介意?”
萧绮摇头:“不是,但我现在介意也没用。其实这件事也变相的说明了另一件事,那就是你真的让姜朔感觉到压力了。”
实话实说,之昀的内部管理并没有多好,派系林立,私心重的人大有人在,别说整个公司了,就是一个设计部,因为任熙熙摇身一变成为黑马,一下子压过其他来了多年的资深设计师,光这一件事内部就有不少质疑声。
可为什么设计部还是没有人走,甚至还有外面的人才试图挤进来?
就是因为“可能性”。
大家的想法都是一致的,一边觉得不服气,一边又会想这家公司给新人机会,只要我表现得足够出色,有潜力,有值得栽培的地方,我就有机会越级上位。
像是那种一个萝卜一个坑,非得上司升级了或者下来了,底下人才有机会上去的公司,吸引人才也是有限的。一旦人才“限流”,公司发展就会受阻,会成为恶性循环。
再说姜朔。
既然公司里的要职有姜朔的人,那姜朔就一定看得到内部数据,知道之昀的成绩一直在攀升。
持续不断地攀升就意味着有一天,量变可能发生质变,之昀的用户正在不断扩张,而不是一直守着老用户吃固定群体。
这两年,姜禹深入了解了互联网的运作模式,还花了不少钱在“精准推送”上面。
为什么有些品牌会出现在一些网友使用的类似小红书的这样的APP首页中,因为你买什么样的衣服,你的消费水平在什么阶段,你的选择和品位如何,都会精准记录在大数据里,只要该品牌在精准推送方面投了钱,你就有可能接收到这类信息。
而对于接收到之昀推送的人,这类人不差钱,品位也非常契合,常去的商场又刚好有实体店,那么只要逛街就会有机会专程去看,这时候只要门店服务到位,用户买的开心,再加个微信,平时推荐符合喜好的新品,有机会提前预定,那么成为回头客的可能性就会非常高。
是巧合么,不,是大数据“控制”了用户。
其实当初姜禹决定每年拿出一大笔钱投资这块的时候,是遭到过下面人质疑的,因为这种所谓的“精准推送”到底有没有效用,有多大效用,谁也验证不了,这些买家也不可能个个都跑去门店跟店员说,他们是看了什么推送才来的。
但那时候,萧绮是举双手支持。
道理很简单,这就跟演员混圈,不管好坏,一定要先在观众面前混个脸熟的道理一样——你出现的频次越高,你出来的机会就越大。
时至今日再回头一看,姜禹当初的决定是十分明智的,不能说每年的用户增长一定是因为“精准推送”,但这条途径一定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或许姜朔在看到增长数字,感受到强大压力的同时,也注意到这块的潜质,于是才开始利用媒体和网友的力量,来影响之昀的口碑。
商场(职场)如战场,这话真是一点没错。
至于萧绮么,虽然此次“战争”是姜家兄弟争斗而引起的,她只是不幸成了炮灰,但她也不得不承认姜朔真是很“成功”——他成功地惹到了她。
此时的萧绮心里就只有一个想法:你给我等着!
作者有话说:
昨天真的好忙,办事码字一直到晚上,才有时间和一个朋友聊了两句,那位jj作者后来听说人应该是救过来了,听说稍后建议去安定。
外地朋友可能不知道,安定医院在北京很有名,主要是精神疾病、情绪病方面。
论坛风气不好,我是一直知道的。
当年还是萌新的时候,我根据新人指路去待过两天,后来作者朋友跟我说论坛最好少去,那里就是动不动就挂人,全是负能量和阴阳怪气的。
我听了她的话,好多年都不去。
再后来听一个朋友提到某瓣论坛,说里面也是乌烟瘴气,挂人是大流行,什么都敢说(不是说全部人哦)。
我很惊讶,因为在我的认知里,这不只是引战,也是引祸。祸从口出是怎么来的,事情看似不大,但发酵之后,总有雪崩的一天。
ps:今年听说已经关掉了。
……
说个题外话:
其实有个古代题材一直想写,惦记七八年了,但古代文我实在不擅长,字都是一个个往外蹦。
之前写《灯下黑》涉及了一点商战,这篇《嫉妒》提到了现代商业社会的一角,想写的古代题材是说客商的。
因为对这个文化感兴趣,去年还去了一趟厦门和福州,但因为怕撞到疫情,去得匆忙,没有去到闽西闽北,回来后没多久厦门就有确诊了。
至于客商这块,可能不止涉及商业,还会写到种地(不是种田文哦,是真的种庄稼)。中国的土地文化还是很值得推广的。
当然啦,大背景还是架空。
不知道大家有什么好建议?(不是现在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