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军事>大明:家父永乐,永镇山河> 第201章 自古得国之正,无出其右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01章 自古得国之正,无出其右者!(3 / 4)

所谓“三冗”,通俗点讲就是就是“冗兵”、“冗费”、“冗员”。

北宋的军队因为防止军队作乱,所以时长调任主帅,而最高的指挥权则在枢密院的文官手中,又因为正规军也就是禁军被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分开管理,所以各个分开的衙门也就在各自扩张。

而且除去禁军外还有厢兵,这些地方上的武装依然快速扩张,虽然兵员越来越多,但财政还是依靠中央的。

长此以往下去,兵员的战斗力低下,装备也越来越差,但他们上报的军费却是越来越多。

朝廷如果想要裁军,就会侵害一些靠着当兵吃饭的军户的利益,激起将士哗变,同时也会引起一些守旧派的不满。

这就是前宋的“冗兵”。

“冗员”指的就是文官,北宋的行政体系其实比较先进,职能部门众多,而且被层层细化,每一个部门都有好几个官员,几乎与后世相似。

例如如有的负责审批,但盖章不属于他管,得着其他人。

这样细化的衙门带来的问题就是办事拖沓,且互相推诿踢皮球,与后世极其相似。

而且前宋是帝与士大夫共天下,越来越多的官员士大夫互相抱团,形成了朋党派系党同伐异,最终结果就是尾大不掉,吏治腐败!

“冗费”就简单多了,就是“冗兵”、“冗员”等诸多原因下来产生的经费越来越多。

前宋的gdp在整个封建王朝那都可以说是惊为天人,虽然支付了周围蛮夷外爹大哥的岁币,但这点钱通过海上贸易是可以赚回来的。

然而前宋末年依然国库空虚,其根本原因就是冗费。

鲁穆这话虽然说得有些夸大其词,但不可否认,这样做还真有可能导致“冗员”的问题。

“这事儿可以放到明日的朝会上议一议,本王只是有这个想法,到时候让朝臣们拿出个章程来。”

听到这话,鲁穆总算是放心了。

二人继续兴致勃勃地大明新报的细节,夏元吉在一旁越听越觉得心慌,终于忍不住开口道:“汉王殿下,当真打算开启民智?”

“对啊老下头,你有意见?保留!”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