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军事>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第四百六十六章 海晏河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六十六章 海晏河清(2 / 2)

正因为如此,朱瀚为了这次赔偿,可以说是绞尽脑汁了。

终于让他想出了一个,还算是比较不错的办法。

唯一的问题就是,这边儿办法有些太过麻烦了一点。

不过最后,朱瀚还是决定这么做。

人家为了救他,甚至不惜付出生命,他难道还怕区区麻烦不成?

林家就是第一家。

这几天

,锦衣卫上上下下都已经忙的快要疯了。

之所以如此,自然是因为朱瀚要求他们,对所之前所有参与平叛的人员进行调查。

这个工作量太过庞大。时间有又比较短。

锦衣卫也是好不容易,才把所有人的资料都给查了个清清楚楚。

就比如这个张氏。

他的丈夫家族之中还有四个兄弟,这四个人脾气性格秉性完全不同。

其中老三就比较刻薄,老四虽然看起来老实巴交的,可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的灯。

再加上他们二老尚在。

如果直接发银子,朱瀚可以百分之百肯定。用不了多久,他给张氏的那些银子,就会落到其他人的身上。

对于其它人的解决方式,也全都是按照他们的家庭情况,朱瀚仔细斟酌出来的赔偿方式。

就比如木楼巷的第二家冯家。

二老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如今儿子没有了,哭的那叫一个伤心。

碰到这样的人家,直接给钱当然也不行。

这老两口的年纪课都不小了,如果真把那么大一笔银子直接给他们。

那不是宾主他们,而是给他们惹祸。

老年人嘛,最关心的自然而然就是养老的问题。

朱瀚也不含湖,直接让锦衣卫的校尉,拜这对老夫妇为义父义母,从此以后他就负责照顾这二位老人,一直到他们故去。

其实说白了,养着这两位老人的还是朱瀚。

至于木楼巷的第三家,家中只有两位老人还有两个兄弟,并且此人也没有子嗣,自然也没有什么继承权的问题。

在调查过,这一家的具体情况。发现兄弟和睦,父母之前感情也不错之后。

朱瀚也不废话,直接大手一挥,给钱。

整整三百两。

尽管朱瀚之前许诺了种种的好处。

但凡有点脑子的人都能够算得出来,朱瀚给他们的远比三百两银子要多。

可是,明晃晃的三百两银子,出现在众人眼前的时候,还是让绝大部分人都有点眼睛发直。

「这可是三百两银子,就这么轻而易举的拿出来了?」

「天啊,真的有三百两?」

「该死我当天为什么就不在棋盘街啊,否则的话我也能拿这么多钱了。」

「白痴,人家这是拿命换的。就你这小身板,过去了非但帮不上忙,说不定都临阵倒戈了。」

在解决这一家的问题之后,朱瀚也没再耽搁下去,直接告辞离开。

「以后诸位如果有什么难事,尽管去英王府找本王。只要王府能解决的事。一定尽力给各位解决!」

之后朱瀚匆匆离开。

他今天是真忙,木楼巷这里才三个人,后面还有几百号人要解决呢,真是没有更多的时间浪费了。

朱瀚到也没想到,他的所作所为,很快就在整个眼睛传开了。

「听说了么,英王殿下已经亲自开始,给之前在棋盘街,帮助英王殿下抵挡叛军的发放补偿了。」

「切,你那都什么时代的老黄历了。」听的人一脸的不以为然,随即摆出一副推心置腹的模样:「这话我只跟你说,你可千万不要告诉别人。」

「英王殿下不仅给这些人进行了补偿,而且还亲自去给他们吊唁了呢。」

「不会吧?堂堂王爷亲自去?你这话说的,我怎么就这么不敢相信呢?」

「切,信不信随你。我也是听我表兄的二大爷的二叔家儿子的同学,就是这么说的。」

「不愧是英王殿下啊,能做到如此礼贤下士。整个

大明,恐怕也就只能他能做到这一点吧?」

类似的对话,在燕京城的很多地方,不停的发生着。

原本就因为这几天,公审大会而对朱瀚感激涕零的百姓们,现在更是吧朱瀚当成包青天一般的大人物了。

甚至有很多人,因为朱瀚没有去公审大会,他们干脆也不去看了。

这到也进一步,减轻了刘崧那边的压力。

整整小半个月转眼过去。

燕京俨然已经成了,此时此刻全大明,不全天下最为安全平和的城市了。

毕竟,朱瀚那几十个贪官污吏可不是白杀的。

现在谁不知道,英王殿下眼睛里揉不得沙子,自然不敢在这里放肆。

这也就导致了,燕京城虽然不能算是路不拾遗一夜不闭户,却也是一片海晏河清。

也正因为这样,大家没有心思搞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一门心思的就是研究怎么赚银子。

就在一切朝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一匹快马突然燕京西门飞奔而来。

马上的骑士满身都是尘土,冲到城门前都没有停下片刻。只是大吼着:「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

一听到是八百里加急,城门的守卫也不敢怠慢,急忙释放狼烟通知后面的人提前清理街道,总之先让信使人过去再说。

等朱瀚看到信使的时候,都有点吓住了。嘴唇干裂一片,身上的衣服,就跟久旱的田地一般,到处都是裂痕。

「见……见过王爷,大同大旱赤地千里颗粒无收,还请王爷早做定夺。」

闻言,朱瀚的眉头深深的皱了起来。

「大同大旱?」他怎么不记得,历史上这个时期,大同发生过如此严重的旱灾呢?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