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倒不能这么说,这事儿得分开来看。
一从工艺上来讲,这个时期毕竟还有真正的名师工匠在教,有懂行的行家在把质量关。
制作出的东西,再怎么讲也是纯手工,而且基本形制和制作标准你得达到。
龙得是龙,凤得是凤,武财神就得骑虎拿锏,行活是行活,也不能异想天开的胡来。
这是有人的想法和技法在内的,不是后来几乎完全靠机器的粗制滥造。
二个是从原料上讲,这个年代的原料质地,从整体上来讲,比起日后,也要优质得多。
像眼下寿山的田黄石还没被采绝,红翡、绿翠、羊脂和田玉、粉红芙蓉石都尚能见到大料。
所以再怎么,此时也比日后那个假货迭出,以次充好,就因为找不到优质翡翠,商家们便编造恶炒无色“冰种”概念的黑心年代要强。
总比无良商家误导大众,故意避开不提明清传世下来、保存完好的精品,以偏概全拿工艺并不完善的远古劣玉明器说事。
编造出“古玉不如新玉,新玉不如买料”这样谬论的投资环境要好。
说白了,卖的毕竟是真东西。
以上两点就保证了,哪怕这个年代的一件“行活”,也是可以升值保值的。
绝不会出现日后那种几十万上百万买来的东西,某一天想转手,送去拍卖却发现人家根本不收的情况。
三,是在这种体制下,老艺人们既然已不存在靠技艺致富的希望,那他们就转而求名了,追求起技艺境界和趣味来了。
他们大部分人都不再做普通产品,而是把精力都放在了国宾专精礼品的制作上。
改革开放之后,由于恢复了技艺评比认定活动。他们又都努力创作带有明显个人风格,能体现自己艺术成就的作品。
以图退休前,能多拿几个奖,也好为几为厂争得荣誉。
所以这个时期反倒是真正追求艺术水准,沉浸了个人情感,不为求利的国宝级大作迭出,如百花争艳一般。
真要客观的描述一下当下玉器产销市场状况,那就只能说是产品断层,与市场脱节了。
除了一般质量的普通产品泛滥,就是超乎常人想象的顶级精品。
既没有彻底的伪劣产品和假货,中间也不存在水平不一的过度。
那么如何搭上末班车,用比较实惠的价格买到日后再难得一见的绝世上品,也就成了洪衍武所要考虑的问题,才是他力争实现的目标。
开二群了,群号:608640021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