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孙师傅这帮老哥儿几个,不但会造、会修,他们还懂行里规矩呢。
真等他们在小院儿干上活儿,他们时不时就会提点洪衍武,讲了这一行不少的诀窍。
就比如说,他们看着洪衍武的人上车别扭。
就主动提醒,说这三轮车夫上车和下车都必须把脚从前面抬过去,不管后座上有没有人。
有人是防止脚碰到客人,没人时也是为了养成习惯。
再比如说,他们还主动告知,说有客人年纪比较大,或是比较胖的,下车时一搀扶,受外力就容易受伤。
所以车夫永远都不要用手去搀着客人下去。
一定要弯曲手臂,用上臂给客人搭把手,让客人自己扶着手臂下车。
还有,他们又说了,在以前,每位车夫都会必备两样东西。
一是毛巾,自己擦汗的。
二是拂尘,拍打后座用的。
另外,车夫即使休息,也不可以直接坐在后座上,只能坐在左车板上,也就是客人上车时踩的那个地方。
这既是为了美观,显得有规矩,也是为了尊重客人。
不说别的,大热天的情况下,有些客人一看到满头大汗的车夫坐在后座上,人家就不愿意坐了。
总之,这些具有实际意义的好建议,绝非外行人所能懂得或是注意到的,真让洪衍武避免了不少很可能会犯的错误。
什么是知识啊,这就是!而且实用!
还千万别小看这个,嫌这些规矩繁琐。
像今天很多三轮车师傅都坐在后座上。
有的还躺着,把脚放到前面的座椅上,看着手机。
有的翘着腿。还有的师傅直接坐在前面的管上。
这确实是不讲究极了,光看着就让人别扭啊。
完全可以设想一下,这样的车,到底有没有把本来想要坐车的客人“赶走”?
又或是他们报出的价格,会不会因此让人觉得“黑”得过分?
这大约就叫服务意识的欠缺吧。
其实仅从这些老师傅们的话里就能发现,“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咱们所领悟的程度远比外国人更早,也更精致。
只可惜,从辛亥革命起始,翻天覆地的历史动荡,和把传统文化全盘归于封建糟粕的极端化价值观,导致了前人的经验和知识断代。
才会让我们今天的年轻人不得不重新学习这一切,而且是把外国人奉为老师啊。
。文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