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如购买到1795年以上,也就是乾隆六十年以上的文物商品。
要填写一个表格,写一个不能赠送或转卖给外国人的保证书才行。
至于说到的文物价格嘛,那可太划算了。
要知道,过去的文物交易可没对内放开,价格根本没被洪衍武给炒起来。
而且现在因为没人要才开内柜嘛,初始价格定的不可能太高,甚至比1978年的价格还要低上一成。
比如说一个雍正官窑粉彩碗不过也就是三百五十块钱能够买到,还得是品相比较好。
如果有“崩”有“冲”,有毛病的,可能甚至百十块钱就可以买到。
就这样的东西,放到日后,怎么也得是上千万的大价钱。
还不一定买到品相非常好的,那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啊。
“嘉道”的呢?当然还要差一点,基本比“雍乾”的要低个几十块。
“同光”的官窑,就更便宜了。
23cmx7cm的盘碗才三百,16cmx7cm的一百二,10cmx5cm的五十,8cmx3cm的二十。
而“光民”的,哪怕是大件儿也就是上五十而已。
毫无疑问,对任何有幸能够接触文物收藏的人来说,文物商店刚刚开放的内柜,都犹如一个巨大的宝库摆在了他们面前。
并且,这也是当时购买文物为数不多的合法渠道。
但是不得不说,当时“虹光阁”的这一变化,尽管被《新闻联播》专门报道了一次,还登上了《京城晚报》的头版,可并没有引起人们广泛注意。
因为即使是对那些爱好收藏的人来说。
下决心花上好几百元钱买一件文物,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别忘了,这时我们的普通百姓,还在为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而努力。
而这些东西,毕竟是生活必须之外的东西。
哪怕是常去逛“虹光阁”内柜的马老师呢,也是一样。
因为据他在节目中回忆称,当年他虽然常去,可也就是去看看,买还是很少的。
可能去个十次八次,也就有一次是买东西。
这么说来,唯一的例外就是洪衍武了,他可是的的确确真心觉得便宜啊。
实在是恨不能把所有的都搬回家去才好呢。
所以他可是挖空心思的,好好开始照顾“虹光阁”的买*****如他自己去的头一天。
上午自己买了一万多的东西,下午就让陈力泉和水清又去扫了一边。
此后,他充分发挥了自己人际圈子广泛的优势。
每天都要安排不同的几个人分头去帮他扫货。
说起来其实倒也简单了,无非就是按价儿算呗,挑都不用挑。
只可能买值了,绝不可能买亏了。
而“虹光阁”从此也算真正见识了内宾的购买力了。
他们发觉居然每天店里都会来几位阔主儿。动辄就几千上万的买。
而且老人,女人,小年轻,知识份子,工人、警察、个体户,什么样的人都有。
弄得他们也是琢磨不透,难道瓷器古董已经变成了这么广泛普及的爱好了?
可还没等他们琢磨明白呢,就得先为别的事儿着急了。
因为不知不觉,一个月没到,库存里足有上万件的东西就不知不觉去了三成了。
再这么下去,弄不好俩月后就没东西卖了啊。
那必须调价啊,再不调价亏大发了。
可调了更糟。
因为也不知为什么,这一上涨反倒更招得人爱买了。
出货的速度变成了过去的两倍。
结果怎么样,五一节没到呢,店里就没东西卖了。
四月二十九日那天,居然一天来了十几拨特别有钱的顾客,每个人至少都照着上万的买啊。
结果下午下班时间没到,店里除了几件摆着的招牌宝贝,能卖的东西已经全被买光了。
当天的营业额也创了开店以来的最高值,足足有三十七万八千之巨。
之后,“虹光阁”因图遭突袭卖断了货,不得不暂时歇业了。
再之后,直至九月份,他们才重新调配了一批货物开张。
但东西的质量大不如前了,而且价格比以往要高出了四倍。
好在交易总算找到了一种平衡,出货的速度终于开始正常了。
只可惜这样的正常也是一种错觉。
因为月底盘账,“虹光阁”才发现,卖出去的全是顶尖的好东西。
年代近、品相差的根本无人问津。
所以这下他们又为难了。
好东西没了,次的又砸手里了。
那到底是降不降价呢?
哎,实在是难以决断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