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周围有好几个跟他打扮差不多的人,这些人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都出身大家,且年纪轻轻。
其中就有一个人,是带了诗集过来的,那就是邓二少。
“耀祖,温雅士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那个人不管其他人怎么说,他只问这里唯一参加了文会的邓耀祖一个人。
邓辉虽然是坐着的,却十分恭敬地道:“回谢六公子的话……。”
“叫什么谢六公子啊?”谢六公子一摆手:“叫表哥。”
“是,六表哥。”邓二少从善如流,对方说什么,他就做什么,一点不见曾经的骄横跋扈:“温润其实年纪不大,他家的事情也都是真的,他与人结契……。”
他去参加过文会啊,也算是跟温润打过交道,不过温润对陌生人都是保持一定的距离,不熟悉他的人,只当他是个温和的性格,实际上,温润这人客客气气那就是见外,真正知道他的人,都明白的,他这人啊,是个护短的性子,且睚眦必报。
无奈的是,邓二少就是那个不熟悉他性格的人。
为了在这位高贵的六表兄面前保住自己的体面,邓二少将温润形容成了一个标准的读书人,比如说性格好啊,爱惜羽毛啊,文采斐然啊。
“既然这么有才华,那就年终文会上一看吧。”放下了手里的诗集,谢六公子的眼睛却没离开诗集:“人生若只如初见……,能写出这样的诗词,他的确是有才华的一个人。”
“这个恐怕有点难,听许攸说,温润他不会来年终文会。”邓二少小声的道:“他将学台大人送他的请帖,给了许攸,许悠然,他们俩是至交好友,他不能来,就将这个机会给了许攸,许攸来也是做陪衬,此人才华有限,读书上倒是挺刻苦。”
“他不能来?”
“为什么啊?”
“梅山文会,他也不去吗?”
“敢不给我们面子!”
“是不给谢六公子面子吧?”
这些人本来挺生气的,一听说人不会来府城,更生气了:“又不是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他就算是跟人结契了,那也是个举人吧?还雅士呢。”
“说什么呢?”谢六公子脸色都没变一下:“此人不来肯定有他的理由,文会这么多,谁还能整天赶场似的,此次都不落啊?那他还有时间读书吗?”
其他人一看谢六公子说话了,而且没生气,就不敢随便张嘴了。
“算了,二表弟,回头你再问问,他还有别的诗词吗?”
“有倒是有一首,是单独送给学台大人的,叫《竹林小筑》。”他告诉了这些人,竹林小筑。
还说了这首小诗的来历。
“倒也有趣的很。”谢六公子若有所思。
温润不知道自己被惦记上了,他还在家教学,已经开始教导孩子们如何吟诗作对,而且这会儿天气冷,他就更不爱出门了,这一天又是阴天,雪花不大但是风很大,雪沫子打着旋儿的飘下来,外面冷得很,他们教室里却很温暖。
听着孩子们磕磕巴巴地作诗,也挺有趣的。
“不要怕,作诗这个东西呢,只要贴合主题,东拼西凑一下,也能凑出来一首,或者是几首,可以不用多精妙绝伦,但是一定要贴合主题。”温润给他们讲了一些作诗的技巧。
孩子们没这方面的熏陶,他只能尽量让他们学会如何作诗。
中午的时候,羊汤大饼的就上来了。
温润打开窗户看了一眼外面,天阴沉沉的,看不到晴朗的意思。
“老爷。”陈强家的给温润送来了掌心大的饼子,还有热乎的羊肉汤:“天气太冷了,这才刚入冬,河水都结冰了。”
“是啊,幸好今年准备的柴火多,听老把式说,今年有可能是个冷冬。”温润喝了一口汤,呼出来一口气,好舒服的样子:“所以我多准备了很多。”
南方的冷冬,对于他一个东北长大的人来说,温度真的没多低,但是这股子湿冷,真的受不了。
第137章王的百户排场
所以温润在家里头,早早地就烧上了火炕,火墙,屋里干燥而温暖。
“家里的炭火够用的,明天中午做老鸭粉丝汤,可好?”陈强家的道:“家里的老鸭子可不少。”
温润点头:“做吧,多放鸭子。”
这个时候的粉丝,就是绿豆粉丝。
他还没见过土豆粉和地瓜粉呢。
话说他们这里的地瓜,很少有人种植,而且种植的是白地瓜,而非他熟悉的黄地瓜。
温润胡思乱想一番,就丢到脑后头去了,他事情很多呢,可没时间发呆。
大概是真的冷冬的关系,这隔三差五的就下雪,陈强家的去县城采买东西回来,就跟自家儿子唠叨了一下,陈旭在给温润送茶水点心的时候,也唠叨了一下:“听我娘说,县城里的柴薪和炭火都涨价了,柴薪好说,涨了五个铜板,炭火可是足足涨了八文钱呢!就这还供不应求,这个时候也没人烧炭了啊。”
烧炭也是分时候的,且最好的时间,就是秋末冬初那会儿,气候相对来说干燥一点。
温润听了这话不由得庆幸:“幸好咱家早做了准备。”
“是啊,其他家都早早地准备了不少柴薪,又烧了竹炭。”陈强家的心里想得更多,因为温润没有用劳役的名额,让大家伙儿干很多活儿,他只是让烧了竹炭而已,这就完事了,其他时间里,大家伙儿都忙着自家事情,冬储的非常充足。
甚至连干菜都多晒了一些,给他们家送来了。
这些小事儿,她都跟老爷提过的,老爷也让她送了一些点心给乡亲们。
如今整个莲花坳,和和气气的过日子,非常的舒服。
“咱们家的竹炭够用吗?”温润想起来一件事情。
“够,富富有余。”陈强家的道:“不过多少无所谓了,用不了,明年还能做别的用。”
竹炭烤肉,那可是老爷的最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