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只要是看了这些文字的人,廖长义相信,没有一个,能不被文中描绘的那一幕幕新奇而震撼的场景所打动的。
《五十六》的主角是一位名叫唐安的民俗摄影师,原型就是乔镜在现代关注的那位旅行博主唐都。虽然这个职业对于民国时期的绝大多数人来说都闻所未闻,但光看字面意思,倒也不是很难理解。
在小说开篇,唐安便孤身一人,带着设备横穿大西北。
一路上,他遇到了很多人。
西北粗犷的风养不出江南小桥流水的悠然风情,厚重的风沙和几千年金戈铁马的历史,却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直保有老秦人的豪迈。烈酒、残阳、黄土、苦难和风雪似乎已经融于他们的骨血之中,也是这片伤痕累累的大地上亘古不变的轮回记忆。
夜晚,唐安来到当地一户人家借住,这家的主人是一名老兵。小说中并没有说明老兵参加的是哪次战争,但从他和唐安的秉烛夜谈中,便可见战争的惨烈程度。
老兵的妻子儿女在战争中全部死去,他也在战场上瞎了一只眼,一条腿也在上了年纪后也不怎么利索了。但他提起当年的往事时,浑浊的双眼却像是在放光一样,还兴致高昂地从这片土地几千年前的历史一直讲到现在,似乎早已对这些苦难习以为常。一老一少在窑洞内彻夜痛饮,老兵还笑呵呵地告诉唐安,他这里很少有年轻人来了,看到唐安,就像是看到他年轻的时候一样,高兴得很。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无论当权者如何更迭,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却似乎从来都没有变过。
第二天黎明破晓,唐安留下一笔钱,趁着老兵熟睡时悄悄离开了。
然而,当他慢慢走远,远到快要看不见那个小小窑洞的时候,身后却传来一声粗犷高昂的秦腔,明明是表达喜悦的唱词,声音却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浑厚悲凉。
唐安转身望去,漫漫黄沙中,他看到老兵正站在家门口,远远地望着这边。
他看不清对方脸上的表情,但那寂寥的歌声却久久回荡在黄土高原之上。
如果是追过乔镜之前文的读者就能看出来,这是晏河清写过存在感最薄弱的一个主角,比起亲历者,唐安更像是一个记录者,他用镜头记录着这片广袤土地上的民族文化,向书外的人们展示他们的风俗、历史和信仰。
廖长义自觉自己也算是见多识广,但当他看到晏河清在文中写的这些世人闻所未闻的故事时,还是忍不住被其深深吸引,不可自拔。
从八百里秦川到藏地神山,从丝绸之路的烈日到唐古拉山脉的月光,在小说的前半段,唐安就已经走过了这世上大部分人一生的路程。
他的经历向那些偏安于一隅的人们展示了世界之大,但不同地方的人们,对于家园和祈求和平生活的愿望却永远是一致的。
草原上的少年们会骑着马迎风疾驰,城市中的学生们坐在课堂里朗朗读书,高原上的孩子们挥舞着皮鞭放羊,他们都是这个国家的下一代,宛如冉冉升起的骄阳——他们都还不谙世事,但却也心怀热血,对未来充满希望。
《五十六》目前只连载到唐安来到珠穆朗玛脚下,准备挑战人类极限攀登世界第一高峰为止,廖长义在飞快地看完了一遍后,又重头开始,反反复复地看了好几遍。
最终,他放下报纸,一言不发地从沙发上站了起来。
友人忙问道:“你要去哪儿?”
廖长义匆匆换好衣服,连脸都来不及洗,顶着一头乱糟糟的头发,头也不回地出了门。
“去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