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玄幻魔法>放学后> 分节阅读 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1(1 / 2)

更多精彩好书,更多原创手机电子书,请登陆TXT图书下载网--

放学后作者东野圭吾

第一章第一节

九月十日,星期二的放学后。

头顶上方传来“砰”的一声,我反射动作的抬起头,见到三楼窗户丢出某黑色物

体,正好在我的上方,我慌忙避开。黑色物体落在我刚才站的地点后,破碎了。

那是天竺葵的盆栽!

这是放学后,我走在教室大楼旁时发生的事。不知从何处飘来钢琴声。我呆然凝

视那破碎的陶盆,一瞬,无法理解发生什么事,直到腋下的汗珠沿手臂滴落,我才忽

然清醒过来。

紧接的瞬间,我拔腿往前跑。一冲进教室大楼,马上全力跑上楼梯。我激喘的站

在三楼走廊,不只是因为快跑才心跳急促,而是内心的恐惧已达到顶点。如果头顶被

刚才那一下击个正着,也会像天竺葵一样红花迸开?

从那扇窗户看来,会是哪间教室呢?我站在理科实验室前。里面飘出药物臭味的

空气,门开了约五公分。

我用力推开门,在这同时,一阵清爽的微风迎面吹过来。正面窗户敞开,白色窗帘随风

摇曳。我再度沿走廊前进。我不记得盆栽落下至我跑上这儿约莫经过多久,但是,我总觉得

走廊两侧并列的教室中,推落盆栽之人仍躲藏于其中一间。

教师大楼中央弯曲成L型,走过转角时,我停住了。从挂着“二年C班”牌子的教室内传

出说话声。

我毫不犹豫的推开门。

里面有五位学生,聚集在窗边似乎写些什么。见到我这突然的入侵者,一起回头。我不

得不说话了。

“你们在做什么?”

这时,站在前面的学生回答:“我们是文艺创作社……正在制作诗集。”语气很肯定,

带有“别打扰我们”的意味。

“有谁来过这里吗?”

五个人相互看了一眼,摇头。

“没人经过走廊?”

她们再次互望一眼。似乎有人低声说“没有呀”,然后,刚刚那位学生代表大家回答:

“没注意到。”

“哦?那……谢谢。”我环视教室内一圈,关上门。直到那时,我才又听到钢琴声。对

了,感觉上好像自方才就一直听到,虽然我毫不懂古典乐曲,却是曾听过的曲子。我想:弹

奏得应该颇不错!

最里面有音乐教室,声音是从该教室内流泻出。

我打开所有教室之门,一一确定里边是否有人。最后,只剩下那间音乐教室。

我用力开门,声音恰似扰乱平静的流水,毁坏美观建筑物的杂音。钢琴声猛然止歇,弹

奏者很气愤状的注视着我。

那脸庞我有印象,是二年A班的学生。白皙的肌肤颇引人注目,但,此刻略显苍白。

我情不自禁说:“对不起?有人来过这里吗?”

一面问,我一面环视室内。有三排长椅子并列,两架斑驳的风琴靠着窗。墙上挂着在音

乐界留下功绩的名作曲家们之肖像。没有地方可以藏身?

她一句话也不说的摇摇头。她弹奏的是豪华型三脚钢琴,似是相当古老之物。

“是吗……?”

我绕至她身后,走至窗畔。可见到在校园内跑步的各社团的学生。走出音乐教室往左边

就有楼梯,偷袭我的人大概就是从那里逃走吧!以时间来说是绰绰有余。问题是,究竟会是

谁呢?

我注视到弹奏钢琴的女学生一直凝视着我,眼神里带有不安。

我勉强挤出笑容,说:“你继续弹奏吧!我想听一会儿。她的表情终于转为柔和,瞥了

乐谱一眼,手指流畅地动了,琴音由低转高……对了,是萧邦!

这是连我也知道的名曲。

边眺望窗外边聆赏萧邦——好个出乎意料之外的优雅享受。但,我的心情却无法开明,

依然是忧郁的。

距今约五年前,我进入杏坛。并非对教育特别有兴趣,也非憧憬着这项职业,简单的说

,只是“很自然”的结果。

本地某国立大学工学院资讯工程系毕业后,我在某家电厂就职,理由之一是总公司在这

里。但却被派遣至信州的研究所。还好工作内容是光纤通讯系统的开发设计,颇符合自己的

希望,所以工作了三年。

第四年,机会降临了。公司在东北建造新工厂,光纤通讯系统的成员大半数跟着被转调

该工厂,我当然也包括在内。

我踌躇了。印象中,东北太遥远了,一想到前辈同事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话:“也许会一

辈子待在深山里头也不一定”。我的心就凉了大半截。我考虑换个职业,看是进其他企业,

或是干公务员。可是,事实并非想像中那般容易。我不免暗想:是否该死心的前赴东北?

就在此时,母亲劝我不如当教师。

大学就学期间,我已取得数学教师资格,但,我却认为吃这行饭太没意思,想都没想要

靠它吃饭。

当然,以母亲的立场而言,她是不希望让儿子去东北那样偏僻的地方。不过事实上,从

薪水方面来看,与当时的平均收入相比,教师这项职业绝非不好。然而,要通过教员任用考

试并不容易。我一提到这点,母亲说:“私立学校也许行得通”,因为,先父和私立学校联

谊会有颇深的关系。

虽非特别想干的工作,也并不讨厌,这是我对教师这项职业的观念,因此在无更适合的

职业可让我拒绝母亲的热心劝诱之下,我只好答应了。不过,心理上仍只抱着试个两、三年

再说的念头。

没有了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