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大敌当前,洪承畴不思如何破阵解围,想要退师就饷,这是一大失误。
退兵时,不能善后,形见势绌,此又一失误。
清兵全力掩杀,大明重臣宿将,选卒骁骑十万之众,覆没殆尽,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
洪承畴在中原与农民军作战时,都是追着农民军打。
他组织大批人马逃跑的经验几乎没有。
而王朴也是一个藏私的人,不肯轻易把保命保存实力的绝招交给旁人,以防止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事情发生。栐
明军两次大败,固然有以上军事方面的种种因素和失误。
从根本上说,都败于明朝统治集团内部糜乱,政治黑暗、腐败。
两次战役得到了最充分的暴露。
杨镐奉命出塞东征之际,正是阉党专权,朝廷党争日趋激烈之时。
杨镐出征,内有阉党随军监督,将帅事权不能自专。
朝廷的党争波及到军队内部,各派都插手军队,各树己党,无法形成集中统一的指挥。
熊廷弼是明末着名的军事家,久驻辽东,多有建树,仍然禁不住党争的干扰和破坏,连他自己也被迫辞职归故乡。栐
疆场的事,不能由疆场将帅作主,完全听命于身居九重的皇帝和朝臣的无知议论和决策。
大明在萨尔浒战役和以后的各战役连续失败,问题都出自这里。
这种情况,到松山决战前,变得更严重了。
崇桢一即位就铲除了阉党,本来可以使政治维新,政通人和,天启朝所造成的危机四伏的局面应该有所好转。
但正如洪承畴所说,文臣众多,台谏纷争,朝政继续混乱不堪。
在明代,九镇以制府,文臣为将,天子自为居守。
历代一直通行武臣为将的制度。栐
明朝加以改革,凡为将为帅都以文臣充任。
从实际上防止武臣权重,也就避免了经常出现的武装叛乱或挟兵权以干政的危险情况的发生。
这对于巩固中央集权,保持局势的持续稳定,维护皇帝的绝对权威,都起了重要作用。
历史的经验证明,一项制度推行已久,往往又生出新的弊端。
从万历末年以后,明朝变得“武弱文强”,弊病丛生。
凡国家军政大计,皆决于文臣,身任边防之职的武将都由文臣监军。
他们不能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作战方略,因而出现号令不一,事权不专的混乱现象。栐
故而贺今朝坐在反贼的位置上,自是希望明清之间消耗的力量越多越多,时间拖的越久越好。
不过一想到崇祯听从吴国俊不理会政务的言论,看似不正常的操作也透露出正常。
毕竟他任人不专,性多忌,好猜疑,主意多变。
今天听这个人有道理就执行,明日听那个人的有道理就改过来。
谁知道能维持多久?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看小说吧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