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做,我该不懈地努力,只是要冷静地总结过去,不能像没头的苍蝇那样去乱撞。
大概由于我没有自暴自弃,1972年8月份,我被调到团宣传股的创作组,从
事创作。离开连队那天,大家摆酒席送我,烈性的“北大荒”一进肚,全身的血都
沸腾起来。但痛定思痛,对于如何做人,对于艺术的理解,似乎清醒了一些。
八
在连队时想上来,一上来还真怀念连队的生活。不错,几年中跌了不少的跟头,
可这也是不可多得的磨练啊!
我在宣传股搞创作,把在连队里生活的积累一点一点地倒出来写节目,供宣传
队演出,效果还不错,于是我又写呀,写……
1973年,我加入了共青团。
一天,我写了一个故事《小王探亲》,讲反“返城风”的事。交给宣传队,没
人演。宣传队长跟我说:“姜昆,你演吧!正好借这个机会到宣传队来,也算重操
旧业吧!”我同意了。演出引来了不少的笑声,大家特别欢迎。
一次,我随宣传队到鹤岗市去演出,我一个人竟演了一个钟头,观众还不让我
下台。演完后,一位热心的观众跟我说:“你说得真逗,跟听相声似的!”相声!
我在小的时候听过,但总是一笑就过去。那时候,电台只播马季的一段《友谊颂》,
我几次想试笔写一段,可是不得其门而入,便不敢问津了。
事也凑巧,这年的年底,有一天我正在宣传队里排练,有人告诉我:“姜昆,
兵团接来了中央广播文工团两名相声演员,今天晚上在兵团演出!”我听到这个消
息,高兴极了,马上找领导请示,要几个宣传队员一起,到兵团去看节目。因为在
山沟里,要看“中央团”的演出,多不容易啊。我们要求得迫切,领导答应得痛快,
没有一会儿,我们坐上火车,出发了。
兵团俱乐部里,观众的情绪热烈极了。台上就是两名演员,一个是郝爱民,一
个是李文华。他们两个人妙语连珠,诙谐幽默,一举手,一投足,都把观众们乐得
前仰后合。我惊呆了,就是你说一句,我说一句,能有这么大的力量,一千五百人
的座席里挤了近两千人,个个目不转睛,张大了嘴,伸着脖子洗耳恭听!我一边看
台上,一边看周围欢笑的人们。啊!我想到了,人们需要笑声,在那时的政治气氛
中,想这么笑笑哪儿容易呀,生活中也没有呀!有了这么好的机会能酣畅地笑,可
以说能忘掉一切地笑,人们能不鼓掌吗?哪儿还想得起来演员累不累呀?鼓掌,让
他们演,让我们笑!我们看完演出,离开剧场已经11点了,可上火车要等到夜里
2点半。伙伴们围在车站的炉子旁取暖,我则把大衣往身上一裹,偎在一个墙犄角
儿,闭上了眼。
我睡了吗?不!我在咀嚼郝爱民、李文华表演的每一句话。多有趣呀,相声!
多有魅力呀,相声!我寻找那语言排列的蹊跷,啊,……原来这么一安排,
“包袱”(相声中的笑料)就响了,人家怎么想的?!夜愈深,天愈冷,我睁开了
眼,盯住火炉里的小火苗……写相声!说相声!让人们笑!我仿佛越过那火苗,看
到我们的伙伴们在怎样开心地笑……我起身叫过了两位宣传队的伙伴:“咱们回去
就说刚才人家说的那几个小段行不行?”伙伴们惊异了:
“我们没本子!”我信心十足地说:“我回去给你们追记下来,放心,保证差